1. 首页 > 茶百科

【工匠精神】为啥子中国茶馆不是星巴克的对手 工匠精神为劳动者增添荣光阅读答案

【工匠精神】为什么中国茶馆不是星巴克的对手?

文字|张海兰(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中国茶业的梦想就是把茶馆变成星巴克。

不过,在中国的茶馆变成星巴克之前,星巴克真的要在中国开茶馆了。据界面新闻报道,今年,星巴克旗下茶饮品牌将进入中国。最初,星巴克门店将负责销售茶饮料。

此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茶馆界大呼“狼来了”。我们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几乎没有年轻人可以去的连锁茶馆品牌。

星巴克:

不仅是咖啡,还有茶

自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零售店以来,“我要么在星巴克,要么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成为中国城市白领中流行的经典广告语。短短17年,在城市街道的拐角处、写字楼的大堂里,透过大大的落地窗,随处可见时尚的年轻人,甚至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时间,三三两两聊天。做事,敲键盘,漫不经心地喝咖啡、吃糕点。这家带有绿色海妖标志的咖啡店依靠“第三空间”(指消费者生活中除了家庭和工作之外最常去的第三个地方)的概念,快速进入传统饮料不是咖啡的中国市场。 。

星巴克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 2015年,它每18小时就新开一家咖啡店。星巴克进军茶饮行业的野心早在2012年11月的收购中就已显露无遗。2013年11月,第一家专营茶饮料和轻小吃的茶馆“精品茶+茶吧”在上海上东区开业。纽约。这是一家头上有标志却很“星巴克”的茶馆。据悉,在美国市场,正在成为星巴克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茶吧。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的中国茶馆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消费。在近代中国,这种公共空间功能是由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来实现的。正如老舍《茶馆》中所描述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小吃和米饭”。玩鸟的人,每天遛够画眉鸟和黄鸟后,就来这里“休息喝茶”。除了喝茶的人,“议事的人,谈婚论娼的人也到这里来”。

这正是中国最普通的茶馆的样子。它们遍布城市各处,而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喝茶的人无所不谈,从国事到邻里。新闻和谣言满天飞。一壶茶,就可以在楚河汉的世界里度过一整天。上海人称之为“哈奇茶馆”。即使你自己带了煎饼油条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区别,我们也不会吓跑你。理发师在这里理发,算命师在这里摆摊,剪脚、挖耳朵的人都在这里。在苏州的茶馆里,花一元钱就能得到一张自己的剪纸照片。当然,听说书或者看《穆桂英挂帅》这部剧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老北京,“造纸匠、厨师、瓦匠等手艺人每天一大早都会去茶馆喝茶,以防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在中午左右散去”。

上海战事期间,家家户户烧水不方便,大大小小的老虎灶茶馆也承担起了供应公共热水的功能。甚至有的人一早就拿着牙刷、脸盆就直奔茶馆。茶馆有时也充当私人法庭。在江南地区,茶馆里常上演“吃茶谈茶”:纠纷双方不向官方诉苦,而是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当地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到茶馆担任裁判。争议双方均发表意见。偶尔喝茶的人也会参与或成为观众。然后被邀请的人调解并决定,败诉方必须接受理论结果并承担所有茶水费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喝茶本身并不重要。茶馆承担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功能:餐饮休息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社交互动空间、信息交流中心、商务洽谈场所、精神慰藉场所、民间自由论坛、社交会所、家外客房、审美博物馆等。 、公共教育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甚至私人仲裁机构——总之,它们是普通百姓重要的日常公共空间。老舍把茶馆比作“社会的窗户”。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区别,中国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茶馆。有句话说:“没有茶馆就没有市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24章曾描述“南京有千余家茶馆,无论走到哪条巷子,总有一个卖茶的地方,挂着灯笼,种着鲜花,用最好的雨水煮的,茶馆里挤满了喝茶的人。 “在传统中国,不仅大城市有茶馆,交通路口、普通村庄甚至还有‘三甲村’式的茶馆。各个小商店里都可以找到茶馆。茶馆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细胞,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

台湾:

茶馆诞生于回归本土运动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大陆已经很难见到了。如今,很多人都更容易有这样的经历:找到一家物美价廉的咖啡店,比找到一家茶馆要容易得多。

比大陆更早接触全球化的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时,台湾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酒吧、咖啡馆、西方流行音乐和美国电影。台湾人类学家李艺元认为:“这一时期的台湾,在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引入和探索西方思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来自西方的意识和信息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引发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争论。”

20世纪7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感受到严重的危机感,掀起了返乡运动,即文化寻根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茶被选为与西方咖啡竞争的象征,以惊人的速度在这座城市流行起来。 “茶艺”的概念——以区别于日本的“茶道”——也在此时被提出。

△台北紫藤茶馆。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茶馆纷纷开业,将茶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内地传统茶馆、富有文化气息、旨在提升生活审美和艺术的新空间形态。就茶的文化层面来说——无论是空间氛围的营造(包括茶具、陈设、音乐、庭院设计),还是茶馆里人的服饰和行为,甚至复杂的泡茶仪式——都使得人们在茶馆的消费过程中,在象征层面上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物质层面。消费者在这里体验审美氛围、情感想象、消费者身份认同。这种生活方式不同于真正的上层阶级和工人阶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小资产阶级“传统慢生活”生活方式。

20世纪80年代,台湾8家茶馆成立“大台北茶艺协会”,并提出“从咖啡厅到茶馆,从西洋情怀到东方境界”的口号,足见台湾茶艺空间的定位。时间。 ,意在引导大众从对西方文化的向往走向本土文化的世界。茶文化和茶空间以“复兴中国茶艺”为宗旨,创造新传统。

大陆:

奢华的茶馆如何与星巴克打交道?

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茶文化复兴传入大陆,各大城市街头出现“茶馆”。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开始,那些草根传统茶馆加速消失。

茶馆的高端奢华,显然是老虎藻茶馆无法比拟的。北京老舍茶馆曾推出一套茶具1999元。泡茶的人不再是拿着长嘴壶迎接的“茶医”,而是变成了坐在茶桌后面的温柔姑娘。多穿右下摆布鞋,下穿长裙。鸟鸟接受了据说来自台湾的泡茶礼仪培训后,迅速成长为第一代认证的“茶艺师”。

近年来,茶空间、茶会、茶班、茶会的风潮愈加盛行:茶叶往往采用700多年树龄的古茶树;主人往往是一位历经世事的“美女”,现在拥有山上的茶园。 ;茶具必须是日本“手工制作”的南国铁器,最好是出自大师之手的绝版紫砂;游客应穿着汉服和前面有纽扣的大背心。在茶会上弹古琴不再被视为优雅;现在流行的是尺八。至于插花、插香、茶会,早已是默认的、必要的程序。

最神奇的是,各路品茶大师相继出现,每一位品茶大师背后都有一个“在茶园长大”、“开始和爷爷一起喝茶”的好故事。无论你真懂与否,都可以从山丛的十大分类开始,然后指着桌上的一排评判杯,教茶客看汤色、闻香、品味、品茶。触摸叶子的底部,然后告诉你。这就是“存放了十五年的熟普”、“勐海茶厂倒闭时剩下的茶”、“这就是好茶的味道”。于是一群茶客拜倒在师傅的袈裟下,如获至宝般取出真金白银,将发霉的普洱带回家。他们还对遇到的每个人说:老师说,煮好的普洱是一股腐烂的抹布味。

这就是今天中国茶馆里众生的样子。确实没有白衣人来往,有学者谈笑风生。百度地图根本找不到这些“隐秘小店”,各种鬼洞、马肉牛肉(岩茶)的区别(产地分类)让你眼花缭乱,还有小盆友手工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没钱的人实在是想不到去凑热闹。

我们来看看星巴克咖啡店。这是一项诚实且公开的业务。它的地址在街道的尽头。上班路上可以买早餐和下午茶,下班后也可以约朋友。人均消费在30元左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基于这样的风格,可以想象,无论卖什么茶、什么口味,星巴克茶馆仍然会是大众的消费空间。

既没有传统茶馆的亲切可爱氛围,也没有台湾茶馆“文化复兴”的真实土壤和氛围。标榜“中国生活美学”的内地茶馆的夸张概念和品鉴,与市场文化相去甚远。 ,不受公民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公民空间的活化和公民文化的参与,这样的茶文化和茶馆,仅仅依靠商业包装下的复古和表演能走多远?在星巴克热门茶馆即将进入中国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茶馆,你们真的是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吗?